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隆威句子>文章详情

汪曾祺描写乡村生活的句子

2024-10-16 18:00:24编辑:admin -人已围观

汪曾祺描写乡村生活的句子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汪曾祺描写乡村生活的句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有什么适合写在笔记本扉页的短诗或短句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有什么适合写在笔记本扉页的短诗或短句
  2. 关于豌豆的诗句有哪些
  3. 求贾平凹或者史铁生的语言特色

[One]、有什么适合写在笔记本扉页的短诗或短句

1.繁花似锦觅安宁,淡云流水渡此生。——黄敬远

适用主题:看淡得失,主张恬淡的人生态度,提倡精神上的充实,反思过于物质化的生活追求等作文立意,同时也可用于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2012年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等。本句出自当代诗人黄敬远词作《风蝶令·惊鸿起》,大意为在绚丽的花丛中寻觅安宁,在淡泊的境界中终了一生。表达的是一种不屑与俗世的繁华为伍,遗世独立的志趣。

2.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菜根谭』

适用主题:过平衡的生活,张弛有度;掌握做事的分寸;把握好人生的“度”等主题,如2013年四川卷《平衡的生活》。本句节选自《菜根谭》,释义为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的时候感觉最佳。示例: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适用主题:有关人生态度、豁达、不纠结、离别感慨、享受生活等作文立意,如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2012年全国卷II《放下顾虑》。苏轼,北宋大文豪,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一生三起三落,贬谪十二年。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4.花开如火,也如寂寞。——顾城

适用主题:辉煌与寂寞,浮华背后的孤寂寥落等主题,如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本句节选自顾城的诗《你喜欢歌谣》。花开荼蘼,犹如一团火热烈而张扬,不顾一切,似乎要燃尽自己的生命,燃尽人间沧桑、繁华茂盛之态。然而极致绚烂之下是永恒的寂静,是尝尽人世冷暖的彻悟,是在莫测尘海里浮浮沉沉大起大落的平静,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孤寂。

适用主题:适用于平淡的幸福,从容有度的生活等作文立意。比如2010年辽宁卷《幸福是____》。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为: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人世间最有滋味,最值得在日后留念的事情往往不会是那些表面排场大但实际空洞无味之事,而是一些清馨淡雅的时刻,那才是洋溢着幸福的清欢之时。

6.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

适用主题:有关对家人、家的眷恋,描写乡村旧时光等立意,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14年湖南卷《闯荡/归家》。本句节选自汪曾祺的散文《冬天》:“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7.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韦应物

来自作文纸条官方群粉丝「李璒鹏」。适用主题:适用于潇洒与宁静,看淡成败等作文立意。如2015年福建卷高考卷材料作文《路》,此句可用于题记或结尾处升华主题,出自唐代韦应物的《简卢陟》,大意为: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示例:人生路千千万,无论前面是坎坷还是坦途,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那些让我在路上感到温暖的东西。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8.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李煜

适用主题:有关我向往的生活、生活的情调、亲近自然、反思快节奏的生活、知足常乐、不为生活所累等作文立意,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2012年全国卷II《放下顾虑》。语出南唐后主李煜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为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全文: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9.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月黄昏。——张岱

适用情景:描写梅花与湖水相映的景色,或者表现安静闲适,自得其所的氛围等情景。如2013年四川卷《平衡的生活》。本句节选自张岱的散文《补孤山种梅叙》。这句话化用了林逋在《山园小梅》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的月光为尘世披上一层朦胧的纱,梅花枝条嶙峋,稀疏的影子横斜在水面,愈发映衬得西湖清浅,若有若无的香气似在空气中浮动,好像不忍辜负黄昏月光。

10.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

适用主题:诗意地栖居;感受自然的美好;平和宁静的心态等主题,如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本句节选自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示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就像是寄居蟹,涌入这冰冷的城市,住着不属于自己的房子,被人潮推搡着前进。却不知道,抛却名利,房前种花,屋后种菜的日子更令人欣喜,就像张可久那样,几间茅草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足矣。

11.春光浓似酒,花故醉人,夜色澄如水,月来洗俗。——陈继儒

适用情景:描写春日风光或者澄澈的月光,表现沉醉山水的心境等情景,如20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本句节选自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大意为:明媚多情的春光犹如自然精心酿制的浓酒,醇厚醉人,让人甘愿沉浸在一朵花的美色之中。夜色澄澈如水,温柔地飘洒在大地之上,似要拂去万物的尘埃。于是,月亮也不甘寂寞,沐浴在这夜色之中,洗去身上沾染的俗世的尘埃。

12.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沈复

适用立意:淡泊名利,安时守顺,诗意地栖居等立意,如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2012年全国卷II《放下顾虑》。本句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荣华不过是晨曦的露珠,富贵不过是秋冬的白霜。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任他天潢贵胄;浮华宫殿,也都不过是一抔尘土。闲来静处,何不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1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适用主题:关于对古人淡泊名利的赞扬,对人生的真知顿悟等立意。比如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2013年福建卷《自由》,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等。示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脚步匆匆形色匆忙,俯仰乾坤之间,商潮滚滚,世人皆为利而来,逐利而去。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感受自然的恩赐,才能够拥有淡雅闲适的心境——一把竹椅,一壶清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4.獐死于麝,鹿死于角。——许嵩

来自纸条内粉丝「是你吗.」投稿。适用于讨论为名所累,荣誉与风险,名人的烦恼,对人生的哲思等作文立意。如2013年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句子摘自许嵩的歌曲《安徒生不后悔》。人为了取獐身体里的麝(一种很香的东西),就会把獐杀死;人为了得到鹿的角(鹿的角很有药用价值),必须把鹿杀死。这些东西,都是它们身体中最宝贵最出名的东西,但它们却也因为那些自身最出名的东西而丧命。

15.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适用主题:有关宽以待人;客观看待他人错误;就事论事,不无限上纲;对历史人物的点评等作文立意。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秦穆公不听劝阻执意攻打晋国,导致率军出战的孟明视等三位将领被俘。后三人被释放回秦国,秦穆公亲自穿着丧服迎接,不但没有责怪还继续重用他们。后来三人再战晋国军队,终于报了被俘之仇。整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犯了个别错误,他的功绩也不应该因此就被抹杀。

16.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

适用主题:坚持不懈,工匠精神,慢生活等主题。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2年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和人生中的赛跑》。好评如潮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位默默无闻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故宫男神”王师傅,耗费200多天的时间,只为修好一个文物表。他们耐住了寂寞,沉下心,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地修复一件件国宝。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依旧呼唤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适用主题:适用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于平凡处见人性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作文立意。比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语出《孟子·告子下》,句子大意为:只要按照尧舜的言行去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人。我们都要有一颗立志向善的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方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做。

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适用主题:关于美好的品德会感染他人、人只要真实真诚就能感动别人、做好事不必张扬夸耀等作文立意,比如20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语出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原意为: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来一条小路。正应了《论语》那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٩(๑>◡<๑)۶~

7.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19.敬往事一杯酒,再爱也不回头。

27.斤斤计较的人,不适合恋爱,适合买菜。

28.“友谊是什么?”“你智障多年,我不离不弃。”

29.谢谢你的绝情,成就了我的百毒不侵。

30.“你觉得你的另一半什么时候最蠢?”“至今没能找到我,蠢死了”。

31.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反正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32.十年后我提一壶老酒,愿你还是我老友。

33.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否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这样。

34.这个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情就是:你对别人越好,别人就越不会在乎你;而你越不在乎的别人,别人却反而巴巴的凑上来对你好。

35.我没有办法观测未来,我只能努力过好现在。

36.久病才知谁爱你,深醉便知你爱谁。

37.有时候,我们做错事,是因为该用脑子的时候却动用了感情。

38.猫有九条命,却只有一颗心。

39.我不是比较好的那个人,但我可以给你一个比较好的那个我。

40.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

41.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42.我相信,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43.想一个人,门廊斜风细雨霖铃,墨香氤氲声如许,衣带生风,打湿我的眉心。

44.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45.你是夏日繁盛的香樟,扎根在我温暖的心房。

46.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47.世界上的事情比较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48.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听到也看到很多适合写在扉页上的句子,有些真的是充满了力量,来和大家分享一些

〖One〗、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Two〗、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Three〗、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村上春树

〖Four〗、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村上春树

〖Five〗、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Six〗、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

〖Seven〗、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Eight〗、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适合写在笔记本扉页的短诗或短句: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深藏于心底的记忆。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千山万水只为遇见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愿这些被我惦念的人和事,天涯海角各自相安。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的屋檐。

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也许正是因为生命这么不堪一击,活着才更应该,理想主义。

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是一出独幕剧,总是上演着极其相似的情节。而我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捕捉自己的心情,也同样感受着别人的悲喜交集。

依靠回忆来喂养寂寥,典当一些日子来滋润情怀。

3.换你一个微笑,我愿为爱乞讨,永远做你的依靠。

4.别笑我懦弱,我始终不能猜透,为何人生淡漠。

5.装作无所谓,其实己痛彻心扉,没想象中的坚强,坚强面对是是非非。

7.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8.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9.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松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10.刮风时学会一个人颤抖,而不是奢望抓着谁的手。

11.所有失去的,都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归。

12.人生的道理我都懂,可遭遇事情我就是不爱讲道理呀。

13.低调做人,才是最大程度的炫耀。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当赤道留住雪花,当眼泪融掉细沙,你会珍惜我吗?

17.我没胆量犯错,才把一切错过。

18.无论未来是什么样子,都是我自己的选取!

19.未来,不是想拥有就能拥有的!

20.用你的笑容去改变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

自己的心声扫过脑海,一股水流盈目而来;

很久以前,我也喜欢在扉页题句,有一次写了海涅的诗:

[Two]、关于豌豆的诗句有哪些

这簇豌豆花似乎长高了,花蔓依旧绕着花萼盘在低小的房檐边。

那年,阳光洒下来时,我和母亲走在豌豆地里,豌豆花像飞舞的蛱蝶,给我俩带来一个乡村的天空。母亲说,豌豆花不是玫瑰,那是粮食的花瓣,饱满的颗粒就是乡村富足的生活。

那丛豌豆花独自生长在墙角的那一片,算不上郁郁葱葱,但一朵朵白花也算开得格外显眼了,花蔓绕着花萼,纵横交织。描写豌豆的句子。白色的小花瓣厚厚的,难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了。阳光照耀下,它将花的香气散发的淋漓尽致,隐隐约约透露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现的美与干净的灵魂我还在回忆上一次的问题,惊讶的发现,那簇豌豆花已变成了一个个新鲜的豌豆。心突然涌现出了一个想法。“豌豆花可以变成豌豆供人们食用,它之所以开得如此动人,是为了更好的奉献自己”

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苏轼)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

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刮鼓社(王哲)刮鼓社,这刮鼓食中拍。且说豌豆出来后,却胜如大小麦。便接著、五方颜色。青红黄黑更兼白。又同那五方标格。蒸炒煮烧生吃。蒸炒煮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一作:豉)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Three〗、《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Four〗、《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Five〗、《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宋代: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释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嫩荚和种子可食。

释义:1)[mung bean; green gram; green lentil]

2)一种草本植物,直立灌木状一年生豆类(Phaseolus aureus),相传原产印度,现广泛栽培于温暖地区,作绿肥或饲料,种子可食,通常绿色或黄色,是生制豆芽的主要原料,又可酿酒

释义:1)相思子树的种子,色鲜红,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也叫相思子

1.当遇见小豌豆的时候,你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并不孤单——郑宪载《总是幸福的小豌豆》

2.不管是否刻意,真的很对不起,被我伤过的人们。——郑宪载《总是幸福的小豌豆》

3.豌豆的嫩头,我的家乡(高邮)叫豌豆头,但将“豌”字读“安”。云南叫豌豆尖,四川叫豌豆颠。我的家乡一般都是油盐炒食。云南、四川加在汤面上面,叫做“飘”或“青”。不要加豌豆苗,叫“免飘”;“多青重红”则是多要豌豆苗和辣椒。吃毛肚火锅,在涮了各种荤料后,浓汤之中推进一大盘豌豆颠,美不可言。——汪曾祺《五味》

4.早年前有磕豌豆木模子的,豌豆煮成泥,摁在雕成花样的模子里,磕出来,就成了一个一个小玩意儿,小猫、小狗、小兔、小猪。买的都是孩子,也玩了,也吃了。以上说的是干豌豆。新豌豆都是当菜吃。烩豌豆是应时当令的新鲜菜。加一点火腿丁或鸡茸自然很好,就是素烩,也极鲜美。烩豌豆不宜久煮,久煮则汤色发灰,不透亮。《家常酒菜》

5.豌豆用白水煮熟,冲凉水冷却,放入冰箱急冻,解冻后做菜,颜色还是可以保持鲜绿,口味虽不及新鲜豌豆,比市面上卖的冰冻生豌豆和罐头豌豆要胜过多多了。——食家饭《半间灶披间》

6.北京以豌豆制成的食品,最有名的是“豌豆黄”。这东西其实制法很简单,豌豆熬烂,去皮,澄出细沙,加少量白糖,摊开压扁,切成5寸*3寸的长方块,再加刀割出四方小块,分而不离,以牙签扎取而食。据说这是“宫廷小吃”,过去是小饭铺里都卖的,很便宜,现在只仿膳这样的大餐馆里有了,而且卖得很贵。《家常酒菜》

7.这些玻璃匣子里装的是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长板的一头摆开”熏烧“。”熏烧“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汪曾祺《受戒》

8.感谢神,今天又是可以赖床的礼拜六,我紧拥棉被,背靠著墙,像一颗藏在豆荚里的豌豆那样呼呼大睡。因为我只是一颗豌豆,外面的世界的风风雨雨都不能打扰我。我心安理得赖床,还不时做著美梦。《小兔子》

9.油菜花年年犹在,豌豆花蚕豆花皆如是,一年一年都是簇新鲜妍。山河日月,永远不老。村前小河,日夜流淌。——钱红丽《一辈子历历在》

10.那里的雪地藏着红草莓,那里的小鸟分得清豌豆和扁豆,花朵散发牛奶和葡萄酒的香,那里有自动开饭的小桌子,十二件舞群跳舞狂欢到天明。——常聪《儿童文学》

5.下雨天思念的诗句,希望句中带有“豌豆”一词

雨声绵绵思意浓,点点滴滴恋心中。

豌豆荚内圆圆粒,清香阵阵情朦胧。

一年生攀援草本,高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叶具小叶4-6片,托叶比小叶大,叶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小叶卵圆形;花于叶腋单生或数朵排列为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深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颜色多样,随品种而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一只蝴蝶想要找一个恋人。自然,他想要在群花中找到一位可爱的小恋人。因此他就把她们都看了一遍。

每朵花都是安静地、端庄地坐在梗子上,正如一个姑娘在没有订婚时那样坐着。可是她们的数目非常多,选取很不容易。蝴蝶不愿意招来麻烦,因此就飞到雏菊那儿去。法国人把这种小花叫做“玛加丽特”(注:原文是“Margreth”,这个字是“雏菊”的意思;欧美有许多女子用这个字作为名字。)。他们知道,她能作出预言。她是这样作的:情人们把她的花瓣一起一起地摘下来,每摘一起情人就问一个关于他们恋人的事情:“热情吗?——痛苦吗?——非常爱我吗?只爱一点吗?——完全不爱吗?”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问。蝴蝶也来问了;但是他不摘下花瓣,却吻起每片花瓣来。因为他认为只有善意才能得到比较好的回答。

“亲爱的‘玛加丽特’雏菊!”他说,“你是一切花中最聪明的女人。你会作出预言!我请求你告诉我,我应该娶这一位呢,还是娶那一位?我到底会得到哪一位呢?如果我知道的话,就可以直接向她飞去,向她求婚。”

可是“玛加丽特”不回答他。她很生气,因为她还不过是一个少女,而他却已把她称为“女人”;这究竟有一个分别呀。他问了第二次,第三次。当他从她得不到半个字的回答的时候,就不再愿意问了。他飞走了,并且立刻开始他的求婚活动。

这正是初春的时候,番红花和雪形花正在盛开。

“她们非常好看,”蝴蝶说,“简直是一群情窦初开的可爱的小姑娘,但是太不懂世事。”他像所有的年轻小伙子一样,要寻找年纪较大一点的女子。

于是他就飞到秋牡丹那儿去。照他的胃口说来,这些姑娘未免苦味太浓了一点。紫罗兰有点太热情;郁金香太华丽;黄水仙太平民化;菩提树花太小,此外她们的亲戚也太多;苹果树花看起来倒很像玫瑰,但是她们今天开了,明天就谢了——只要风一吹就落下来了。他觉得跟她们结婚是不会长久的。豌豆花最逗人爱:她有红有白,既娴雅,又柔嫩。她是家庭观念很强的妇女,外表既漂亮,在厨房里也很能干。当他正打算向她求婚的时候,看到这花儿的近旁有一个豆荚——豆荚的尖端上挂着一朵枯萎了的花。

“乖乖!那么你将来也会像她一样了!”他说。

这使蝴蝶大吃一惊,于是他就飞走了。

金银花悬在篱笆上。像她这样的女子,数目还不少;她们都板平面孔,皮肤发黄。不成,他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女子。

不过他究竟喜欢谁呢?你去问他吧!

春天过去了,夏天也快要告一结束。现在是秋天了,但是他仍然犹豫不决。

现在花儿都穿上了她们最华丽的衣服,但是有什么用呢——她们已经失去了那种新鲜的、喷香的青春味儿。人上了年纪,心中喜欢的就是香味呀。特别是在天竺牡丹和干菊花中间,香味这东西可说是没有了。因此蝴蝶就飞向地上长着的薄荷那儿去。

“她可以说没有花,但是全身又都是花,从头到脚都有香气,连每一起叶子上都有花香。我要讨她!”

薄荷端端正正地站着,一声不响。最后她说:

“交朋友是可以的,但是别的事情都谈不上。我老了,你也老了,我们可以彼此照顾,但是结婚——那可不成!像我们这样大的年纪,不要自己开自己的玩笑吧!”

这么一来,蝴蝶就没有找到太太的机会了。他挑选太久了,不是好办法。结果蝴蝶就成了大家所谓的老单身汉了。

这是晚秋季节,天气多雨而阴沉。风儿把寒气吹在老柳树的背上,弄得它们发出飕飕的响声来。如果这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在外面寻花问柳,那是不好的,因为这样,正如大家说的一样,会受到批评的。的确,蝴蝶也没有在外面乱飞。他乘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溜到一个房间里去了。这儿火炉里面生着火,像夏天一样温暖。他满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不过,“只是活下去还不够!”他说,“一个人应该有自由、阳光和一朵小小的花儿!”

他撞着窗玻璃飞,被人观看和欣赏,然后就被穿在一根针上,藏在一个小古董匣子里面。这是人们最欣赏他的一种表示。

“现在我像花儿一样,栖在一根梗子上了,”蝴蝶说。“这的确是不太愉快的。这几乎跟结婚没有两样,因为我现在算是牢牢地固定下来了。”

“这是一种可怜的安慰,”房子里的栽在盆里的花儿说。

“可是,”蝴蝶想,“一个人不应该相信这些盆里的花儿的话。她们跟人类的来往太密切了。

[Three]、求贾平凹或者史铁生的语言特色

史铁生:语言质朴,简洁,却用意很深。

以浅显的文字打动读者。——请看《我与地坛》语言鉴赏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1)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2)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作者创新地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却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贾平凹是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发表于1978年5月《文艺报》上的《生活之路:读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是最早一篇研究贾平凹小说的评论文章。老诗人邹获帆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最早发现了这颗文坛新星的光芒。从贾平凹的近30篇小说里,他欣喜地嗅到了一种新鲜、别样的气息。他认为作品的语言、描写、人物“都是有生活气的、生动的”。同时也诚恳地指出了艺术表现过于单纯的问题。这篇评论虽然还只是一种简单的印象介绍,还有点意识形态批评的痕迹,但诗人以自己敏锐的艺术良知,已开始触摸到研究对象的核心,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质。更深一层看,新时期的思想解放之风无形中垫高了研究的起点,它标示着学术研究“解冻”的春天已经到来。此后,更能代表这一时期批评观念与水平的是王愚、肖云儒的《生活美的追求——贾平凹创作漫评》(载《文艺报》1981年第12期)与丁帆的《论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两文基本上是邹文思路的延伸,对贾平凹小说早期艺术风格的探讨与开掘更为深入、细微和具体。王、肖的文章更明确地指出贾平凹的特色在于“着重表现生活美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提炼诗的意境”。肯定作家在极左论调盛行时能逆风而行,“开了一个好的头”。丁文则从艺术手法的具体视角分析阐释了贾平凹小说的诗美特质。此外,费炳勋、胡采、阎纲等人也纷纷著文,对贾平凹的才华与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研究多为宏观定性的评论,对青年作家在创作中的成就与问题都给予了较中肯的评价;开始注意整体研究,但仍限于传统的主题与技巧分析,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水平也多停留在印象介绍之类的感性表层上,理论上阐释不足。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并无明显突破,基本上停留在一种徘徊、蕴积的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量的评论文章出现。共计70多篇,但质的突破尚未形成,研究基本上积滞在过去的层面上徘徊不前。其次,评论多限于个案分析,缺乏整体把握和宏观视野。不过,《延河》、《当代文艺思潮》等单位召开的作品讨论会,对贾平凹这一时期的创作做了及时的回顾与总结。虽然意见零散、见解不一,但良好的学术氛围、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最后,或毁或誉,该阶段研究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曲线发展的形态。从全盘否定到完全肯定,这固然有创作自身的原因,但同时也暴露出此时研究一个很大的局限与问题:偏重文学与社会、政治等外部联系,相对忽视文学自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种“泛意识形态化”倾向。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自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在极左思潮的蛊惑下,又常常带有庸俗社会学的阴影。尤其是1982-1983年的贾平凹小说研究,“左”的思维惯性还在文艺研究的无意识深层滑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科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与品质。以一种模式简单切割与解剖文学的丰富性,不仅限制了研究者的思维空间,也无疑是对文学粗暴的施虐。对《二月杏》、《鬼城》等小说的批判就明显存在着简单化倾向。这些以忧郁的眼光看取现实人生的探索性作品,力图在“文革”的背景上探求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是作家对人的一种反思与关注。遗憾的是,研究者的重心过多地放在要求作家贴近现实、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和社会作用上,作品的审美取向等问题因而并未放在文学的范畴内深入讨论,有的评论甚至直接引用政论来做批判的工具。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些批评家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但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来说,这些教训又不能不让人深思。相对来说,1984年的研究有所改观。虽然还限于某一个侧面的微观研究,但在理论深度上有了一定的拓进。如季红真的《平波水面、狂澜深藏》(载《十月》1984年第5期)等文对贾平凹改革小说文本世界作了深入、细密的挖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研究在量上有明显增长,但尚未有多大突破,理论视野还相对封闭狭隘,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开放的时代环境给文艺研究注入了活力,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80年代中期以后,贾平凹小说研究开始越过浅滩,走向拓展与深化的崭新时期。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回顾性、反思性、重读性的论文出现。这些论文都力图通过对作家创作道路的回顾,从整体上重新认识、把握贾平凹艺术追求的内在规律。刘建军的《贾平凹小说散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1期)直接抓住了贾平凹小说的艺术内核,认为其动人之处“在于真切动人的主观抒情性”。该文还初步探讨了作家的文化渊源与诗人气质形成的内在原因。文中指出,贾平凹的小说“从我国传统小说中吸取养料,受过一些当代作家如孙犁等人的影响”,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作家孤独、内向、好幻想的个人气质。“是新时期造就了作家贾平凹。”这些高度概括性的论断虽然还远未深入,但其富有启发性的论点与全方位的统摄观照对后来的研究不无借鉴和影响。贾平凹在文坛素有“鬼才”、“怪才”之称,其鬼气、怪味何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文本研究,注意从创作主体自身出发来寻根探谜。费炳勋的《论贾平凹》(载《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1期)和刘建军的《贾平凹论》(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是最早的两篇作家论。二文都侧重于作家主体人格、文化气质与创作关系的研究和分析,而费文尤为透彻。它已突破了人生回顾之类的简单描摹,深入到人格心理等复杂层面的剖析。费炳勋此后的《贾平凹与中国古代文化及美学》(载《文学家》1986年第1期)一文又从作家独特不群的艺术个性出发,敏锐地发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承继与传统文化美学对作家艺术思维、禀性的深厚滋养。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的“发现”没有顺此深入下去,论证也显单薄。

在中国文学这个大的互联网络里,被称为文坛“独行侠”的贾平凹也不可能是一个孤立静止的单点。比较视角的引入是这一时期贾平凹小说研究的一个突出的现象。雷达的《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载《读书》1986年第7期)在将贾平凹与另一位西北作家张贤亮的对位比较中,发现了他们创作动力与模式的共同倾向。这就是“女性崇拜”与“爱——情爱和性爱”的轴心模式。李振声与梅蕙兰的两篇比较论相映成趣。二者都注意到贾平凹与李杭育彼此参照的可能性,但前者重在指出二人文化矛盾心态的相同,后者则注意求异,在多层次的比较中凸现出他们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与追求。樊星的《民族精魂之光——汪曾祺、贾平凹比较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6期)着重从文化思潮的层面“探讨当代作家走向传统文化的文学意义”。该文的优长在于视野的宏阔和开放,与条分缕析的文本细读形成明显区别。这些比较论虽然还多停留在表层,还只是一对一的平行研究,但他们敢于打破以往封闭格局的束缚与囿限,其功是不可没的。

贾平凹这个时期以商州系列显示了他的实绩,他确乎“吃到了天国的糖果”。批评界有关商州系列小说研究的大小论文近一百篇,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有明显的突破。表现在:(1)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文学本体研究向细度、精度、深度迈进。有的论者看到了小说中的“现代意识”,有的注意到了小说结构章法“散文化”,有的则体察到了作家理性意识与文化超越的矛盾……文化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命题的发现与深入,打开了一个多声部的宏大格局。(2)《浮躁》研究热让人瞩目。对这部小说的评论、研究从1987年一直延续到1989年,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论文所坚持的社会历史批评,已经摆脱了过去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在广泛吸纳文化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如董子竹的《成功地解剖特定时代的民族心态:贾平凹〈浮躁〉得失谈》(载《小说评论》1987年第6期)对“失重期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透视,刘火的《金狗论——兼论贾平凹的创作心态》(载《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4期)用典型论对农民文化心态的双向剖析等。这些论文标示了80年代后期研究的一个新高度。

总之,80年代后期的研究既注意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微观研究也有所精进;开始注重主体人格、文化心理的研究,基本上摆脱了早期贴标签式的定性概括;研究方法、理论的更新,使研究格局有所扩大;作家创作与研究形成了相互推进的良好的互动格局。

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小说研究也在8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进入了全面拓展与深化的新时期。时代、创作与研究自身规律性的发展是推动小说研究走向纵深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首先表现在几部研究专著的出现。孙见喜的《贾平凹之谜》以生动的小说笔法结构文章,可读性、普及性很强。虽论见不多,但不啻是打开贾平凹神秘世界的一扇窗户。他此后的《鬼才贾平凹》,洋洋洒洒两大部,详致传情的书写更贴近传主的人生情感世界。作为贾平凹的乡党和挚友,作者在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丰富、完备的史料性因而是该著最大的特色。另外,该书附录的作家工作年表、著作目录、资料索引与文献,给贾平凹小说研究提供了一条便捷之径。相较而言,费炳勋的《贾平凹论》少传记味而更富学理性。该书是作者多年来追踪研究贾平凹的一个评论集,也是对贾平凹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作者在理论资源与方法运作方面不注重求新求异,但论证扎实,剖析深微,显示了该书厚重的学术品格。

其次,几部文学史、专题史的出现,使贾平凹小说研究开始具有了“史”的地位和意义。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鲁原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纲》、金汉等人主编的《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分别在当代文学史的背景上对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美学精神、文化意味、思潮影响作了充分的评价和阐析。王一川的《中国形象诗学》在神话形象与家族形象两章里分专节对贾平凹的小说作了抽样分析。现代叙事学理论的运用,是方法的创新,也是思想的创新,作者由此发现了以往未曾注意的、隐含于文本表层下的丰富的潜文化话语。

最后,贾平凹小说研究已开始纳入文化学、美学的范畴。侧重于美学风貌、主体人格、文化意蕴的微观细部研究在本时期趋于成熟;宏观研究与整体把握也力图据有史家眼光和理论高度;一批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优秀论文出现。对贾平凹小说美学精神与审美个性的观照与把握在90年代的研究中日趋自觉和深刻。韩鲁华的《审美方式、观照、表达与叙述》(载《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2期)从审美观照、表现方式、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切入研究,对贾平凹小说的美学风格做了比较恰切的分析与评说。阎建斌的的《月亮符号、女神崇拜与文化代码》(载《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从小说本文中的月亮、女神符号发现了作家“创作个性与深层密码的泄露”。该文所运用的神话原型批评不能说是很确当,但不无探索性意义。李星的《东方和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载《文艺争鸣》1991年第6期)从艺术思维着眼,蹊径独辟。他指出,“感应式”的东方思维方式构成了贾平凹独特的“这一个”。文中高度肯定了作家的美学追求,认为他表现出了“东方作家的大气魄、大志向”。费炳勋的《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载《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与吴进的《贾平凹创作心态透析》(载《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11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家文化心理、生命意识的形成对创作精神的影响。两文以其敏锐的透视力给我们打开了作家文本世界与心灵世界神秘的黑箱。不同的是,费文指出作家神秘人格的核心在于“生命审美化”,吴文则强调了“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对作家创作发展的动力性作用。贾平凹在创作中一直寻求“东方的味”、“民族的味”,他笔下的商州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文化意念、民族心理的载体与符号。因而,这一时期的论者多注意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现象。樊星的《贾平凹:走向神秘——兼论当代志怪》(载《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敏锐地指出了小说在魔幻色彩掩盖下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人生哲理”。王仲生在《东方文化和贾平凹的意象世界》(载《当代文坛》1993年第2期)一文中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考察了作家小说中“浓郁的东方文化底蕴”。他由此认为,“在现代意识的契合点上”,作家“已经找到了东文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的可能性”。立论的眼界颇高。此外,有些论文还对贾平凹小说的地域色彩、文化心态、民性意识、匪行心理做了不同角度的阐发与探讨。比较视角的深入也拓展了此类研究的空间。赵学勇的《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载《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李咏吟的《莫言与贾平凹的原始故乡》(载《小说评论》1995年第3期)、黄嗣的《贾平凹与川端康成创作心态的相关比较》(载《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等文在横向比较中分别阐发了贾平凹小说中的审美意识、月神精神、神宗文道等新的文化涵念。从传统文化的羊皮书上颇得灵气的胡河清则在《贾平凹论》[2](P38-52)一文中具体剖析了道家文化对作家人格文风隐秘的影响。其文虽然流于玄虚,但别具一格的批评观念与思维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对过于西化的当代文学批评不无镜鉴作用。一个作家的创作一旦形成风格,在标志着其创作走向成熟的同时,又容易产生模式化的危险。江开勇的《定势:起步的基础与超越的负累》(载《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道破了这层隐忧。他在对作家小说创作中出现的定势情形及内因作了系统剖析之后,进而指出:“建立开放的思维体系,才能超越自己。”也许作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贾平凹这个不安分的艺术精灵在90年代开始有意将视野转向都市,一部《废都》也由此引发出一段毁誉不[One]、纷纷扬扬的文坛公案。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作为学术研究,情绪化的泄愤和保持缄默、冷冻的态度都不利于探求真理、认识真理。“《废都》一出,骂声四起。”在当时激烈的批评中,确实不乏真识灼见。如吴亮、张法、易毅等人对小说中的旧文人气、失度的性描写、颓废情绪提出了诚恳的批评。有点可惜的是,当时批评的基调是“理性的激情”而不是“激情的理性”,热情的膨胀遮蔽了理性的分析,批判指责多于思考发现。在偏执于文学的道德使命时,小说自身丰富的审美价值、复杂多义的文化蕴含被研究者的主导意识所疏略与悬置。有鉴于此,《小说评论》在三年后组织专家对《废都》做了认真反思、重新评价。几年的时间距离使批评家、研究者们能以比较理性的眼光和从容的姿态重新看待、思考这一问题。旷新年的《从〈废都〉到〈白夜〉》(载《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从知识分子人文心态与文化意义的角度出发,精辟地指出“这是文化英雄们自恋与自虐的‘天鹅绝唱’”。许明的《研究知识分子文化的严肃文本》、党圣元的《说不尽的废都》都在这一意义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党文还对以往有失公允的批评逻辑作了有力的反拨。但是,某些“反思与重建”还不能从根本上跳出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在批判对方过于简单化的同时,自己也走向了同一个极端。随后,赖大仁的《创作与批评的观念——兼谈〈废都〉及其评论》(载《小说评论》1996年第4期)从文学观念的理论高度对《废都》的创作及批评作了全面的总结与清算。该文从《废都》自身寻找被“误读”的原因,对最近有些矫枉过正的反思性评论也做了有意的救正与补偏。这篇论文是贾平凹小说研究开始从短暂的沉寂中浮出水面、从浮躁中走向成熟的一面鲜明的标帜。

《废都》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在生活的泥淖中开绽出来的又一朵朵灿烂的莲花。作家蓬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也给贾平凹小说研究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和光明的前景。90年代后期,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小说研究都跃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高老庄》,在1999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为此还专门开辟了评论专辑,收录了十几篇研究文章。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深入透析了贾平凹小说中纠合的复杂的文化冲突、精神返乡、民族历史与艺术合题等问题,而且注意把研究对象置入整体的系统中考察其优劣得失,显示出一种开阔的眼光与超越的气度。如果说,此前的研究表现出一种青春期的探索热情因而也带来一种浮躁气的话,这一时期的研究则显示出中年期理性的成熟、深刻与沉稳。肖云儒的《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张志中的《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5期)等文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研究实绩与高度。

纵观前后三个时期,贾平凹小说研究在起伏波动中不断向前推进和延伸。早期零散、随笔式的印象感悟走向了整体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研究思维、视野从闭锁走向了开放,研究格局也从单一化、静态化、平面化走向了多维化、动态化、立体化。从横向上看,贾平凹是新时期作家研究文章超过百万字极少数中的一个。有的研究者称贾平凹“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几成显学,”[3]因而应该说不算虚词。总之,贾平凹小说研究的成绩是很显然的。无庸讳言,其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恩格斯指出:“在时代条件下进行再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认识就达到什么程度。”在科学的研究和求索中,永远没有终点,只有在反复的认识中不断向完美逼近。当前,贾平凹小说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障碍。[One]、贾平凹的创作还在继续发展,它造成了研究所必要的时间距离的缺失,因而难以使研究主体从一个高度进行整体把握,无法把史与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研究者积极拓展思维空间,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进行观照与把握。从1973年以来就一直笔耕不缀的贾平凹与新时期各个阶段文学的发展有着必然的、不可忽视的联系。但近来具有史家眼光又有理论深度的系统研究尚未出现。1973年到1978年这段丑小鸭时期的小说研究至今也还是一个有待注意的盲区。比较视角虽然引入,但近来还多是一对一的平行研究。贾平凹创作的渊源极为博杂,如老庄禅道、笔记志怪,如孙犁、沈从文、海明威、川端康成、西方现代派……但影响研究近来还远未深入,尤其是“总的影响”研究还是一个空白。[Two]、大大小小的争鸣风波说明了研究对象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研究对象的这种复杂性客观上也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位“以自己的声音说话”的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常常使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争鸣涡流的中心。对他的文化姿态与书写行为以及相应的争议如何在学理的高度上反思、评价与认识,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的难题。[Three]、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在不断更新,但许多批评似乎停留在一种“器具套用”的阶段,如何使研究方法与对象做到一种深层融汇和沟通,切实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也是拓展、深化贾平凹小说研究应该注意的一个现实问题。

[1]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胡河清.灵地的缅想[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3]张志中.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J].当代作家评论,1999,(5).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Tags: 句子 乡村 汪曾祺

猜你喜欢